查看原文
其他

纪念林绍良先生!致敬96年不凡人生!

壹福清 2023-04-14


时势造英雄

英雄造时势


林绍良先生


著名华人企业家和杰出侨领、印尼三林集团的创办人林绍良先生一生的成就,具有时势造英雄的客观性,更具有英雄造时势的主观性。


1


林绍良先生诞生于亚洲灾难深重的前夜,崛起于民族解放运动的黎明,亲历了印尼独立战争的峥嵘岁月,缔造了商业帝国的不朽传奇,展现出华人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其生命轨迹,折射出百年沧桑的起伏跌宕;其创业足迹,辉映着华商群星的璀璨光芒;其善行义举,胸怀着家国天下的无疆大爱;其千秋风范,长存于洪流浩荡的历史长河。


一片丹心献桑梓,万千慈爱汇玉融。2012年6月10日,林绍良先生走完了他96年跌宕起伏、辉煌传奇的人生,但不管是他的处世经商之法,还是他造福桑梓之举,都深深影响着我们。



艰苦创业 缔造“商业帝国”




1917年9月7日,林绍良出生在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祖祖辈辈都是以种田为生,家里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也过得安逸自在。


从小,林绍良就聪明好学,记忆力很强,在村子里很多人没有条件念书的情况下,他在私塾一直念到了15岁。然后开始学着做点小生意,家人给他在村口租了一间房子,开了一个小面店。


可是,好景不长,“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东三省,人心惶惶,林绍良的面店也只好关门了。


牛宅村是个田少山多的贫困地区,正如当时许多出外闯世界的人一样,很多年轻农民都去了南洋谋生。林绍良的叔叔去了印尼,后来大哥林绍喜也离乡背井到了那里,可以说家里的顶梁柱就是林绍良和父亲了。


然而祸不单行,1937年,父亲林元载不幸因病去世,操劳家务的重担全落在他母亲的肩上。而这时国民党抓壮丁的风声也越来越紧,母亲担心儿子被抓走,便主张他出走南洋,投奔他叔叔。


当时的福清还没有直通印尼的港口,林绍良只能辗转先到厦门,乘坐货船前往印尼。经过两个多月艰苦的航行,终于在1938年6月21日那天抵达印尼泗水。


初到印尼,林绍良在古突士安顿之后,就开始拎着篮子走街串巷,帮哥哥卖布,后来又在叔叔的花生油作坊里当学徒。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空余时间还要学习印尼语及爪哇方言。


两年后,林绍良有了些积蓄,他不甘于一直打工,于是在1942年开始创业。他没有跟叔叔抢生意,而是看准了印尼市场对咖啡的极大需求,做起了咖啡生意。当时,他每天四五点就要起床,把咖啡豆磨成粉,再用纸分量包好,然后就骑着自行车到三宝垄等地去沿途叫卖,每天都要往返六七十公里。当时他还不会说爪哇语,只能靠亲切的微笑去吸引顾客。微笑,也成为他从商的法宝和亲和的标志。


作为东南亚一部分的印尼,也并非安乐之邦。不久,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也踏进了这里。爪哇岛上并不比家乡好多少,烽火连天,经济凋零,生意人想要赚钱,谈何容易。林绍良在战火中颠沛流离、生计艰难。他和兄弟、朋友们只能随机应变,靠销售花生油、米酒和水果等允许销售的商品,在夹缝中求生存。


二战之后,印尼百废待兴,林绍良迎来了人生最大的发展机遇。50年代,他与哥哥林绍喜、弟弟林绍根共同创办了三林经济开发有限公司,初期经营小生意,后来逐步进入制造业。


三兄弟合影


林绍良先生说:“商人赚钱首先要顾及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立足于国计民生,适应国民经济需要,这是林绍良恪守的一个经营思想。一家菲律宾报纸说:“林绍良的企业起到了‘应民族经济之所需,补民族经济之所缺’的作用”,这样既会得到政府的扶持,也能赢得普通印尼人的认同。


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到1988年,林绍良逐步扩展了他的商业版图,业务涉及食品、金融、地产、矿产、汽车制造、零售分销等诸多领域,将三林集团打造成为一个庞大而多元的商业帝国,并因此赢得了“丁香大王”“面粉大王”“水泥大王”“地产大王”“金融大王”等美誉。1995年,三林集团的总资产高达184亿美元,营业总额约200亿美元,所属公司达640家。


造福桑梓 聚力“送鸡生蛋”



林绍良说“:人都有根,这很重要!”


作为享誉全球的商界巨子,林绍良从未忘记自己的祖籍国,他知道自己的根在中国,他那“爱国爱乡、造福桑梓”的赤子情怀一直萦绕在心。


福清曾是“地瓜大县”,为改变落后的面貌,要从农业向工业转型。改革开放伊始,林绍良就与10多位志同道合的海外福清籍乡亲,共同出资1000万美元,于1980年在家乡率先兴办全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清华糖厂,拉开了海外乡亲回乡投资创业的序幕。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凝聚更多的力量共行善举,1986年,林绍良凭借自身的影响力,与林文镜、林日顺、陈德发等印尼、新加坡侨领们共同成立了融侨基金会。134位海外乡亲踊跃加入,共筹集资金4800万港币,并用其中的500万港币,从日本引进容量为2500门的程控电话交换设备,为福清通讯自动化开了先河,为福清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1986年,融侨基金会成立


1987年春,林绍良组织并委托以林文镜为团长的印尼工商考察团回乡考察,之后林绍良、林文镜等融籍海外乡亲注入巨资建设融侨开发区,建设全国第一个“侨”字号国家级开发区。


在“以侨引侨、以侨引台、以侨引外、侨台外联合开放”招商引资思路带动下,福清旅外乡亲积极回乡投资设厂,一大批涉及电子、塑胶、纺织、鞋帽等企业在融侨开发区落地。1992年,融侨开发区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启动后,为了解决产品出口的问题,留住台资企业继续在福清发展,1990年,林绍良先生和林文镜先生的林氏集团与福清侨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合资将500吨下垄码头扩建为3000吨位的集装箱码头,并更名为融侨码头,使福清结束了没有外运码头的历史,实现了集装箱码头“零的突破”。


融侨码头


如今,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发展壮大,成为配套功能完善、主导产业链完整、投资环境优良的国家级显示器产业园区,同时形成电子信息、精密汽车部件和光学器件3大主导产业,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显示器产业园”“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平板显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4张国家级名片,成为福清改革开放的示范区、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引领经济的“火车头”。


除了建设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坐落在福清湾畔的元洪投资区也是林绍良先生支持创办的。


1991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在福清市领导的陪同下,到印尼拜访林绍良先生,非常形象地讲了一段话:他将林绍良先生在过去国内暂时困难时期,给乡亲们寄回来的米、面、油比喻成鸡蛋,希望林绍良先生与政府合作,再一起给乡亲们送只“鸡”,教他们懂得“养母鸡生蛋”。他说,不能光是直接送“蛋”给他们吃,吃完了仍然是“穷光蛋”,要教会他们“养母鸡”,这样就不断有“蛋”吃了。


林绍良先生觉得习近平总书记说得非常有道理,频频点头。习近平总书记接着建议,林绍良先生可以和政府一起,帮助家乡搞工业园区,引进工业项目,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勤奋劳动来致富。林绍良先生被习近平总书记的精神所感动,决定与政府签订开发50平方公里元洪投资区的协议。


1992年5月,全国最大的外商成片开发区——元洪投资区成立。同年6月,元洪投资区破土兴建,作为当时规模最大的外商土地成片开发项目,此事在全国曾引起极大轰动,跃然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此后,元洪面粉厂、元洪码头等项目相继落地。


1994年6月,元洪码头建成投入运营,成为福州港首座3万吨级以上码头,同时也是福清市第一座万吨级码头。该码头于199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是我国一类口岸之一。


元洪码头首泊载重量3万吨外轮庆典大会


林绍良等融籍企业家认识到,仅仅是物质的帮助不能解决家乡人民的生计问题,开始从“送蛋”转变为“养鸡”,从捐款赠物发展为直接参与经济建设,林绍良、林文镜等带动一大批海外华侨华人回乡投资,促进了福清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开启了福清外向型为主的经济发展道路,创造了引人注目的“福清速度”和“福清效益”。


2005年9月,国务院正式核准福州市元洪投资区为国家级工业园区。借助国家一类口岸的带动力和吸引力,元洪投资区依托海港码头全力发展临港工业园区,并在东部片区规划创办回归创业园,形成了粮油食品、纺织化纤、轻工机械、能源精化四大优势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


奉献大爱 心怀“商之大者”



林绍良先生说:“加入居住国国籍的华人如同中国嫁出去的女儿,嫁出去的女儿当然要效忠婆家,为居住国多作贡献,但关心娘家,为乡亲、为社会人群谋福利也是人之常情。”身居海外的他,无时无刻不心系“娘家”。


身居海外的他

无时无刻不心系“娘家”


1990年,在中国与印尼复交之后,林绍良先生几乎每年都回乡省亲考察,时刻关心并推动着家乡的经济发展。除了发展工业之外,林绍良先生与众多海外福清籍乡亲始终以民生为念,为家乡捐资捐物,推动设施配套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民生福祉和投资环境。在基础设施配套方面,林绍良先生独资捐建了元载大桥、卢曹新桥等,与林文镜合资捐建了元洪路,与林国民合资捐建了元华路等,满足当时日益增长的公共交通需求;在服务设施配套方面,林氏集团带头建设了当时全省县级第一家三星级融侨大酒店和国际商展中心大楼等,投资兴建3千吨级泊位融侨(下垄)集装箱码头和3万吨级泊位元洪码头等。


林绍良先生和林文镜先生合资捐建的元洪路,如今车水马龙,商店林立。


林绍良先生对家乡的教育事业也十分关心,独资捐建了元载中学、元载小学等,并为海口中学、福清一中、福清华侨中学、福清卫校等学校提供了大量捐助,与林文镜先生共同捐建了元洪师范学校,与陈水云先生共同捐建了元樵中学。


为了改善家乡的医疗条件,1982年,林绍良与林文镜、陈子兴、蔡云辉共同捐款为福清医院捐建了三栋大楼,1991年林氏集团又捐款兴建了原福清市医院元洪门诊大楼,并捐赠了先进的医疗设备。此外,在林绍良先生等侨领示范带动下,融籍海外乡亲还捐资给海口医院、渔溪镇虞阳医院,并为多个地方卫生院提供捐助。


福清市医院元洪门诊大楼落成庆典


为了丰富家乡人民的文化生活,林绍良等海外乡亲捐助了多个文化旅游项目,包括独资修复保护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弥勒岩风景区,独资捐建了海口镇文化中心、华侨公园等,与融籍海外乡亲一道集资捐建了石竹山旅游风景区的文昌阁、仙君楼,以及华侨影剧院、元洪青少年宫等。


由于林绍良先生对教育、医疗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多次受到各级政府的表彰,省政府先后为林绍良颁发了“乐育英才”“兴医利民”牌匾。


福清十年九旱,缺水问题历来严重,而且随着融侨、元洪两个开发区的建设,东张水库已经无法满足用水需求。1992年,福清市委市政府启动了一都溪引水工程,总投资2300万元,其中林氏集团和蔡氏集团共捐款1500万元。虽然补足了东张水库的水源,但是这项工程依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福清的用水困难。


为了解决福清因缺水而导致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1992年10月,福清市委市政府启动了闽江调水入融方案,这是当时全国县级市最大的、没有国家拨款的水利工程之一,总投资8亿元,而一期工程就需要4亿元。但是,到了1992年底的时候,福清市委市政府总共才筹到6000多万元,面临着工程停工的困境。后来,在林绍良等119位融籍海外乡亲的支持下,共筹得捐款2.076亿元,其中林绍良和林文镜捐款1.3亿元。


闽江水调工程通水典礼


2003年11月,闽江调水工程顺利竣工,彻底改写了福清严重缺水的历史。如今,闽江调水工程不仅造福福清人民,还为平潭综合实验区应急用水作出了贡献。


慈善有道,大爱无疆。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林绍良先生为中国感到自豪和高兴,并带头为“水立方”捐款500万美元,为表彰他为北京奥运所作的贡献,北京市人民政府特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2002年,在帮助上海竞逐主办第41届世博会后,林绍良先生又为建造中国馆捐款1000万元,为表彰林绍良为上海主办世博会所作出的贡献,上海市人民政府特授予他“白玉兰”荣誉奖。


“捐款会成为一种习惯!”这是林绍良先生发自肺腑的一句名言。老人家常以这句话来发动和鼓励乡亲们像他一样乐善好施。他“取之社会、还之于民”的信念,也持续激励引导着众多二、三代华侨华人积极参与、大力推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他们的每一个善行义举,就像荡开的朵朵涟漪,相互交融、惠及四海。


“汇通天下”,实为从商者之志向所在“;惠通天下”,则为慈善家之境界所及。两者兼备的林绍良,心怀“商之大者”,为国为民,诚乃可钦可敬。


两国双园 续写“丝路辉煌”



感受华侨情怀

共筑海丝新梦


近年来,福清坚持向海而生、依港而兴,将“丝路海港城”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港湾城市的重要抓手,紧抓临港产业,围绕化工新材料、海上风电、生物和新医药等优势产业,延链条、扶龙头、铸集群,为城市发展注入蓝色动能,不断续写海上丝路新篇章。


元洪投资区地处福州新区中部核心地段,为“一带一路”的东南门户,是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联结点,也是台湾海峡西岸一类开放口岸。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亲自洽谈指导建立的全国第一个印尼华侨合作开发区,元洪投资区在福清湾畔走过30年的蜕变之路,经历了从“一片滩涂地”到“国际化产业园区”的历史巨变,一批又一批企业在这里落地生根、发展壮大、走向世界……


开发中的元洪投资区


2016年,元洪投资区借助国内外福清籍乡亲从事食品批发、零售、加工及物流配送等基础优势,启动“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开发建设,食品产业生态链项目纷纷落地园区。


2019年,福清市委市政府构思“两国双园”,在当年的上海“进博会”上,商务部和福建省领导与印尼海洋与投资统筹部领导就“两国双园”举行座谈,达成初步共识。为了加快推进,市委市政府领导与三林集团总裁林逢生(林绍良三子)进行沟通并邀请三林集团参与合作。2020年5月,三林集团与元洪投资区管委会签订中印尼“两国双园”项目合作备忘录。


在林逢生先生积极推动下,2020年9—10月,福建省领导与印尼海统部领导达成共识,双方组建专门班子来推进中印尼“两国双园”项目。2021年1月,商务部、福建省政府与印尼海统部签订《关于中国-印尼“两国双园”项目合作备忘录》。


2020年12月26日,在给福清撤县建市30周年座谈会的贺信中,林逢生说到,父辈对家乡那一份不计得失的爱和付出深深影响了他,为秉承父亲的初心——让家乡强大,让海外华侨华人更有尊严,他着力推动“两国双园”项目,希望带动元洪投资区走向国际市场,打响福清品牌。


中印尼“两国双园”项目中国方以福清元洪投资区为主体,印尼方采用“一园多区”模式,以三林集团的民丹工业园、阿维尔那工业园、巴塘工业园为载体,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以中国的新发展,为印尼提供新机遇,探索建立产业互联、设施互通、政策互惠的双园结对合作机制,搭建以投资贸易为核心,金融服务、生产研发、人才交流、数据信息为支撑的平台,促进以海洋经济、食品轻工、工业4.0等为主的国际产业链分工合作,打造RCEP合作示范区。


2021年7月,中印尼“两国双园”全球招商会在福州举行。同期,贸易先行的首批海产品冻柜从印尼雅加达出发,历经半个月的海上航行,成功抵达江阴港区,标志着印尼·雅加达——中国·福清江阴“两国双园”海上大通道正式开通。


2021中印尼“两国双园”全球招商推介会


2021年9月,福州新区福清功能区元洪作业区远洋渔获防疫监管工作区及查验平台正式通过海关验收。11月,中印尼“两国双园”远洋渔获首次在元洪码头上岸,既有力缓解福州远洋渔获上岸难问题,又为中印尼“两国双园”海上物流体系构建创造良好的先行条件,进一步完善了福清食品产业链配套设施。


2022年1月和3月,习近平总书记和印尼总统佐科的两次通话中,都相互强调要实施好、建设好“两国双园”项目。


2022年5月26日,中印尼“两国双园”产业合作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标志着中印尼“两国双园”项目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下一步,省商务厅将会同福州市相关方面以“规划”为蓝本,推动中印尼“两国双园”项目建设落实落细。


接过交接棒,谱写新篇章。在新的历史阶段,尤其是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以及全省上下“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关键时期,林逢生先生在其先父的影响下,持续关心和支持家乡建设,在中国—印尼“两国双园”建设中积极发挥其独特作用。此外,林逢生先生自2015年开始,每年捐资50万元作为元载小学奖教助学金,每年捐资约200万元作为海口镇牛宅村老人福利基金,还捐建华侨公园、海口中学元载体育馆、元载小学教学楼、元载幼儿园配套设施等。


华侨精神薪火相传,齐心协力共抗疫情。在2020年疫情期间,新老华侨积极为家乡福清抗击疫情捐款捐物,我市累计收到六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70多个社团组织、500余名侨领侨胞捐赠的650多万只口罩、80多万双手套、3万多套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和3000多万元善款,为福清打赢新冠肺炎攻坚战提供坚实的物资保障。


凝侨心、聚侨力、汇侨智,“侨”改变了福清!从元洪投资区到中印尼“两国双园”,从“著名侨乡”到“海丝明珠”,从“地瓜大县”到“经济强市”……长期以来,以林绍良先生为代表的广大海内外融籍乡亲,齐心协力、不遗余力地支持家乡发展,源源不断地为福清的进步繁荣“输血”和“造血”。据不完全统计,仅改革开放以来,福清籍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直接投资或牵线搭桥在福清市兴办企业达900多家,总投资超100亿美元;为家乡公益事业捐资累计达43亿元。


聚侨惠民情犹浓,和美侨乡向未来。“从现在起我们海外同仁以‘四两带千斤’的办法帮助家乡发展经济。”林绍良先生说,“我们要互相理解、互相勉励,共同为福清发展献计出力。”如今,越来越多的融籍海外乡亲传承林绍良先生的精神财富,积极支持福清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开创富有福清特色的招商引资事业,为推动福清现代化国际化港湾城市建设注入勃勃生机。




今天,福清开考!有人忘带准考证……

福州疾控紧急提醒!该地新增本土感染者,抵榕后请做好健康管理!

大手笔!福清160万尾鱼苗入海!


记者 林翔 摄影 福清市影像中心 部分图片来源三林集团、《永远怀念您林绍良先生》画册编辑 薛雅平 陈思佳审核 张晨 谢雄
监制 吴凌峰 毛晨熙

分享、点赞、点亮一起来

让更多人知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